分类
外匯交易平台

反身性与宏观交易

日元资产对日本PMI没有反应

主流偏见、反身性与宏观交易

反身性作用于宏观因子的途径包括:1、使得某个宏观因子成为主流偏见;2、与主流偏见相互加强从而形成趋势运动。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商品的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对于供给,除了生产过程外,商品供给者的市场结构也非常重要。比如垄断供应者、寡头供应者与竞争供应者导致的供给对价格的反应函数是完全不同的。OPEC就是一个典型的寡头竞争模型。原油价格下跌时有可能引起两种供给反应:一是OPEC国家限产,这样会提供价格支撑,从而实现量减价升;二是OPEC国家之间相互竞争,各自加大产量,争夺市场占有率的结果会导致原油价格快速下跌,而价格下跌越厉害,各成员国就越需要卖出更多的原油来保持或者抢占市场份额。

宏观交易是指利用大类资产的宏观因子、主流偏见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衡关系盈利的一种交易方式。全球宏观是指考察的投资范围覆盖全球所有的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商品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全球宏观一般可以分为相对价值套利和趋势交易。相对价值主要对价差进行交易,比如德国两年期国债和美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而趋势交易则是试图把握全球主要资产的价格趋势变动,产生这一变动的原因是因为基本情形和主流偏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简单概括,我们首先需要厘清资产的定价因子、弄清楚影响资产价格的变量是哪些。这个工作看似容易,实则是一个陷阱密布的领域。比如我们看日元的定价因子。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汇率受贸易顺差/逆差影响,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对汇率也影响甚大。但在真实交易中,我们会发现目前日元汇率对日本贸易数据几无反应(但在70、80年代贸易数据对日元影响巨大)。日元的这种看似奇怪的反应,其背后是有深刻的原因。所以,全球宏观投资的第一步应该是搞清楚各类资产的宏观因子。这个步骤,也许需要3~5年刻意训练的时间。

在厘清宏观因子后,老练的交易员虽然可以清晰的知道因子影响的方向和大小,但并不试图建立准确的数量关系。我始终对基于多元回归的宏观因子定价模型持怀疑态度。道理在两点。第一、后面的分析会看到,不同宏观因子在不同时段的作用大小会差异很大,同一宏观因子在不同时段的作用方向甚至都会相反,简单的多元回归无法捕捉这种变化;第二、影响资产价格的主流偏见会不断发生切换。

宏观因子、主流偏见、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考虑到反身性那么分析的复杂性还要增加。这可以解释交易员最苦恼的看不懂市场行情的困惑。多年的经验让我确信,行情的发展与交易员预测之间的差距无外乎来自于几方面:1、交易员忽略了某个正在起作用的宏观因子;2、新的主流偏见形成了,而交易员还沉浸在另外的宏观因子或者主流偏见中

而且,应该是历史经验为第一原则,只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事实才有可能将其归纳为某个宏观因子。找到宏观因子后必须要用市场的真实运动来证实或者证伪。当市场价格形态可以验证某个主流偏见开始出现时,那就是交易员最重要的时刻。这往往出现在趋势反转、行情整固后的方向突破阶段,这个时候交易员必须要有勇气做出决策。

“反身性理论”在生活、投资及交易实践中的应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讲堂第695讲】主流偏见、反身性与宏观交易

这里我选取了六个变量对欧元价格变动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一段时间内决定欧元价格的主流偏见。这五个指标包括欧洲相对美国的经济增速差距(Growth Spread)、十年期真实债券收益率差价(Real Yield Spread)、两年期名义债券收益率差价(Short Yield Spread)、股票表现差异(Equity Spread)和圣路易斯联储金融压力指数(SLF FSI)。这个压力指数可以理解为全球金融风险偏好,也就是交易员喜欢提到的RISK ON/OFF。表征一个经济体货币宽松信贷需求和金融市场信心的金融条件指数(FC Spread)往往是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的先行指标,我也将其列入考察对象。

简单总结一下。这里我把宏观交易的历史、表现以及交易方法浓缩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读者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提纲。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将运用这套体系完成两个工作,第一步是复盘一些经典交易,梳理交易发生时候的宏观因子、主流偏见、反身性以及交易时机;第二步则是进行一个实时实验,我将利用这套体系公开全球宏观交易的实时实验。考虑到很多读者急切希望看到实时交易的过程,我也许会将复盘和实时交易在后续的文章中同时推出。熟读《How to trade in stocks》和《金融炼金术》的读者会一目了然,我这样安排,是为了向利佛摩尔和索罗斯两位大师致敬。

从业20年的宏观对冲大佬的交易体系总结:主流偏见、反身性与宏观交易

广场协议(1985.3~1987.8)

布雷迪债券 (1989.1~1993.12)

美国技术股泡沫 (1995.1~2000.10)

做空技术股泡沫(2000.8~2003.2)

2000年代的商品和股票牛市(2003.3~2007.12)

2008年金融危机做空(2008.1~2008.12)

危机后的反转交易(2009.3~2011.7)

货币政策实验(2011.8~2015.12)

日元资产对日本贸易数据没有反应

日元资产对日本PMI没有反应

理解宏观交易的复杂性:欧元20年宏观因子变迁

这里我选取了六个变量对欧元价格变动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一段时间内决定欧元价格的主流偏见。这五个指标包括欧洲相对美国的经济增速差距(Growth Spread)、十年期真实债券收益率差价(Real Yield Spread)、两年期名义债券收益率差价(Short Yield Spread)、股票表现差异(Equity Spread)和圣路易斯联储金融压力指数(SLF FSI)。这个压力指数可以理解为全球金融风险偏好,也就是交易员喜欢提到的RISK ON/OFF。

简单总结一下。这里我把宏观交易的历史、表现以及交易方法浓缩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读者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提纲。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将运用这套体系完成两个工作,第一步是复盘一些经典交易,梳理交易发生时候的宏观因子、主流偏见、反身性以及交易时机;第二步则是进行一个实时实验,我将利用这套体系公开全球宏观交易的实时实验。考虑到很多读者急切希望看到实时交易的过程,我也许会将复盘和实时交易在后续的文章中同时推出。熟读《How to trade in stocks》和《金融炼金术》的读者会一目了然,我这样安排,是为了向利佛摩尔和索罗斯两位大师致敬。